您好!欢迎访问鑫诚信仪器仪表有限公司网站!
新闻资讯NEWS CENTER

全国服务热线

0392-2626933 13783012349
行业资讯

主页 > 新闻资讯 > 行业资讯 >

有房有车不再是梦——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员工许明刚一家的变迁破碎机

作者:鑫诚信 发布时间:2021-01-07 16:05:32点击:

“这瀑布好壮观,这景色真美。”一个闲暇日,重庆能源集团打通一矿员工许明刚、许明水、许明和三兄弟各自开着自己的爱车,带着86岁的父亲许文彬、86岁的母亲胡开容及家人,来到矿区附近的飞泉瀑布景区游玩。

一家人一边玩,一边聊起了过去的艰难日子和现在的幸福生活。

半工半农还是很穷

当年在川渝地区,民间有句俗话:“半工半农,一辈子不穷。”意思是家中有一人工作、一人务农,有钱有粮,生活会很富足。但对当时的许明刚一家来说,并非如此。

父亲许文彬是打通一矿的一名普通工人,母亲胡开容远在百里外的荣昌县老家务农,还带着三儿三女,六个孩子。

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合作社生产队,全凭劳力挣工分分口粮。胡开容挣不上男劳力的全工分,实验室破碎机,还要养活自己和孩子们,一年干下来,还因工分少、人口多,倒欠生产队的口粮钱。

许明刚说,当年别人家吃干的,自己家只能喝稀的;别人吃白米干饭,自己家只能吃玉米面、红苕干掺和的杂粮饭。青黄不接时,时常揭不开锅,孩子们饿得面黄肌瘦,经常跑到邻居家去“守嘴”,母亲为此常常心痛得掉眼泪。

当年,许文彬每月工资只有20多元,他留下8元当生活费,其余全部寄回老家,补交口粮钱。每月厚着脸皮向工友们借粮票也成了许文彬的常态。许多工友知道他家的情况后,常常把多余粮票无偿送给他。

为了节约衣服钱,许文彬还把工友们扔掉的破旧工作服捡回来,洗一洗、补一补,寄回家中给孩子们穿。孩子们不仅不嫌弃,还当宝贝一样珍惜,因为那是他们唯一能得到的遮风御寒的衣物。

说起那段艰辛的日子,许文彬和胡开容时常唏嘘不已。

老许家日子的好转是从1975年开始的。当年,老许的大女儿许明容来到打通一矿工作,到矿灯房当充电工。工资虽然微薄,但也能余下一些补贴老家的开销。

1982年,农村实行包产到户,胡开容一家分到6亩地,种上了稻谷、蔬菜,养上了猪、鸡、鸭、鹅,生活基本能够自给自足了。加之兄弟姐妹六个人逐渐长大,都有了各自的工作和事业,特别是许明刚、许明水、许明和兄弟三人,都先后在矿山参加了工作,并成为企业的中坚骨干,许家的生活有了彻底改变。

扎根矿山干出名堂

过去,巴渝长江沿岸,人们常用“撑船的死了没有埋,挖煤的埋了没有死”这句话,来形容船工和矿工的工作艰苦危险。但为了生活,许明刚和许明水还是不顾亲朋长辈的劝告,来到打通一矿当了矿工,成为“煤二代”。

兄弟俩工作后才发现,煤矿与传说中的样子,已有了很大改变。他们所在的打通一矿,是当年打破“综采不过长江”定论,首次在西南地区用上机械化综采的矿井,被誉为西南地区“一枝花”,全国“15个样板矿”之一。矿区中,成排的职工住宅,花园般的矿容矿貌,比当时很多城市都漂亮。这让兄弟俩下定决心扎根矿山,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。

从掘进一线干起,兄弟俩先后掌握了打眼、放炮、开绞车、扒岩机等技术,成为生产一线的“好手”,并多次被矿上评为先进个人。受父兄三人的影响,小弟许明和也结束了在外打工的生涯,经过考核培训成为松藻煤矿的一名掘进工。

1990年,打通一矿第一次改扩建,年产能达150万吨;2002年至2012年,在煤矿“黄金十年”期间,该矿经过第二次技改扩能,年产能提升到180万吨。松藻煤矿也从新中国成立前开采的老矿,变身为百万吨级现代化矿井。

伴随着煤矿的不断发展,兄弟三人也在不断进步。

2005年,技术过硬的许明水,被聘任为打通一矿掘进五队副队长。热爱写作的许明刚也时常在报刊媒体发表新闻作品,成为矿山为数不多的“土记者”,并在2010年被聘为打通一矿掘进七队工会主席。

在松藻煤矿掘进三队工作的许明和也通过自学,当上了电工班班长。他探索出的看、闻、听、摸、问、切 的“ 六 字 综掘机故障诊疗法”,被工友称为综掘机的“保护神”。

现在,兄弟姐妹四人不仅在矿山成家立业,有的还在重庆市主城区买了房、买了车,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,成了“有车一族”。

2004年,退休多年的许文彬和胡开容,因为难忘故土,想回到老家生活,孩子们又一起出钱,为他们在荣昌建了一栋 200平方米的小洋房。

回忆起过往的日子,许明刚说:“就像做梦一样!而以前就是做梦也梦不到会成有房有车的人!”